當前位置:

電院研究生黨支部赴藍田縣開展紅色實踐教育


踏尋紅色足跡 汲取奮進力量

——電子工程學院研究生黨支部赴藍田縣開展紅色實踐教育

(通訊員 王潔 羅嘉寶)為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落實“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6月10日,電子工程學院碩士22級第四黨支部聯合第二黨支部赴藍田縣開展紅色實踐教育活動,學院黨委副書記劉建鋒和25名學生黨員共同參加。

第一站,實踐小隊來到葛牌鎮蘇維埃政府紀念館參觀學習。葛牌是關中地區第一個紅色根據地,這里也是紅軍從被迫長征到主動出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紅軍在這里成立了“鄂豫陜蘇維埃政府”,“打土豪、分田地、分浮財”,提出了“五抗”口號(抗捐、抗債、抗糧、抗夫、抗丁),贏得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擁護,紅軍也在此得到了休整。參觀紀念館時,同學們認真聽取講解員的介紹,一件件歷史文物,一幅幅相關展板,將大家帶回那個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也讓大家更加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支部黨員陳林感慨:“展館里的實物圖片資料非常翔實,最令我難忘的是中央展室中間位置的一雙紅二十五軍的布鞋,破舊的令人難以想象,是當年紅軍戰士艱苦跋涉、浴血奮戰的印記。這次參觀,讓我充分了解了紅二十五軍,他們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用堅定的信念和大無畏的精神為紅軍擴建、保存實力、配合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們要傳承好西電紅色基因,在學習生活中發揚紅軍戰士們不畏艱辛,勇于拼搏的精神,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第二站,實踐小隊前往白鹿原教育基地學習參觀。《白鹿原》小說以陜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實踐小隊來到白鹿村,參觀了牌坊、戲臺、祠堂、白嘉軒和鹿子霖的家,走進富有歷史年代感的老宅,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下午,大家觀看了大型紅色實景演出《二虎守長安》。1926年春,匪首劉鎮華在吳佩孚、張作霖的支持下,糾集10萬人(實際7萬人)進攻西安城,開始了八個月的西安圍城。1926年4月18日,楊虎城率其部隊進入西安,穩定了西安戰局和民心,正式揭開了西安保衛戰的大幕。國民軍將領楊虎城,李虎臣率全城軍民堅守,后馮玉祥將軍率軍入陜,西安之圍被解,又稱“二虎守長安”。演出以宏大的場面和身臨其境的互動,讓大家“零距離”體驗到了震撼的戰爭效果,也讓大家深切感受到當初“二虎守長安”的艱難,體會到先烈拳拳報國之心,進一步凝聚了大家的愛國熱情。

通過本次紅色實踐教育,支部黨員們紛紛表示受到了深刻的黨性教育與精神洗禮。電子工程學院將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主題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引導新時代的青年黨員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發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精神,自覺忠誠使命,勇于奉獻擔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責任編輯:趙彤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