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及圖像處理的框架方法及壓縮感知概論學術研討會(時間安排更新)
學術討論
主講人簡介:
李世東教授于1993年在美國University of Maryland, Baltimore County獲應用數學博士學位。李教授曾于1985年在中科院電子所獲電氣工程碩士,并于1989年在美國University of Maryland 獲應用數學碩士。1985-1987年,李教授曾任中科院研究生院信息學院的講師。1993-1994年,李教授就職于美國常青藤聯校之一的Dartmouth College,任客座(助)教授, 并與1994-1996年就職于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任客座(助)教授。從1996至今,李教授就職于美國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的數學系, 并于2000年獲終身(tenured) 教職, 2005 年升任終身正教授。
李世東博士的科研方向包括框架和框架的延伸理論及其在信號處理和數據融合中的應用。李教授的博士論文首創了框架多尺度分析理論(Frame Multiresolution Analysis),他亦率先在世界上刻劃了框架分解的最一般的形式,并推導了偶框架的一般表達式。李教授還提出并構造了多窗型Gabor分解理論(multi-Gabor expansions)以便多頻信號分析的自適應性及改善時頻信號分析的分辨率。偽框架理論(Pseudoframes for subspaces) 及其應用也是李教授(與合作者H. Ogawa)創立的新理論。偽框架的提出完全出于實際應用的需求,它的應用已在一些問題中構造出普通框架和基理論所不可能得到的(極有應用價值)解。李教授的較新理論成果是與合作者(P. Cassaza and G. Kutyniok)提出的融合框架理論(Fusion Frames),以及新近又提出的非正交融合框架理論。 融合框架是數據融合及傳感器網絡應用中觀察和提煉出的理論。它的應用不但可以忠實的刻畫一般傳感器網絡系統,更重要的是可以簡化大而難的大網絡融合問題。李教授的最新工作是關于信號在框架下稀疏的壓縮感知理論和應用。
李教授連續15年主持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 也同時持有美國KJ研究辦公室的關于壓縮感知的科研項目。他持有2個專利,另有3項專利在審核中。
討論題目:
Frame Approaches to Signal and Image Processing and Intro to Compressed Sensing
信號及圖像處理的框架方法及壓縮感知概論
框架(frames)是希爾伯特空間中基的一種擴展。其主要特性是它的冗余性。 冗余性使問題變得復雜,但也使對很多問題的刻畫變得更好。偽框架(pseudoframes)和融合框架(Fusion Frames)是授課人結合應用、結合分布式傳感器網絡中信息融合的需求推廣出的新理論。除框架、偽框架及融合框架的基本理論以外,本討論班將以實例展述為什么框架及其擴展是信號和圖像處理領域的一個根本方法。重點將放在如何使用各種框架理論來描述眾多信號/圖像處理的模型,從而闡明為什么信號/圖像處理的眾多問題都本質上是框架及偽框架的問題,并提高看問題的高度和廣度、找出更好的,甚至是慣常方法中不存在的解。
壓縮感知(Compressed Sensing)理論是近幾年發展最快、最新、也是最具生命力的信息和數學結合緊密的新學科。與傳統的信息采樣的方法截然不同,壓縮感知理論能把稀疏信號的采樣率降低到傳統方法的幾分之一,甚至更少。壓縮感知的實踐展示出其巨大的生命力,但理論和實踐仍存很大的距離,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和理論以及與實踐的差距,可望把壓縮感知推廣應用在更多更復雜的信號/圖像處理的應用中。本討論班后半部分將闡述壓縮感知的基本原理和理論,并結合應用的實例,分析和列舉個別有待解決的問題。
討論時間
時間 |
地點 |
備注 |
2013-7-24(周三) 8:30—10:00,10:15—11:45 |
新科技樓1602 |
|
2013-7-25(周四) 8:30—10:00,10:15—11:45 |
新科技樓1602 |
|
2013-7-26(周五) 8:30—10:00,10:15—11:45 |
新科技樓1602 |
|
2013-7-29(周一) 8:30—10:00,10:15—11:45 |
新科技樓1602 |
|
2013-7-31(周三) 8:30—10:00,10:15—11:45 |
新科技樓1602 |
|
主辦單位:雷達信號處理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