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有個人工智能學院,你遇到的學生有可能就是“蜘蛛俠”
從百度“阿波羅計劃”百億掘金無人駕駛,到“阿爾法狗”戰勝世界圍棋第一人柯潔,到,再到谷歌機器人學打游戲......人工智能(AI)無疑是當下最燃爆的科技話題。
AI火了,那AI專業呢?
在人工智能急速奔跑的當下,終于將迎來一群科班出身的小伙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立教育部直屬高校首個人工智能學院,推動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和創新成果研發。人工智能是引領中國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除社會需求驅動外,人工智能學院還承擔著更大的責任與使命。
什么是人工智能?
“其實,從我們一睜眼,看圈刷博開始,就已經跟人工智能發生了聯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焦李成說。除了被授予國籍、能說會道的機器人索菲亞外,無人駕駛技術、語音識別等多領域人工智能的發展都讓人類“驚艷”。
人工智能并非只是無人機,阿爾法狗、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寫作、機器人等高大上的“黑科技”,也可以是美圖軟件、滴滴打車、快遞配送、語言翻譯、GPS導航、推送新聞等接地氣的APP。
智能制造既可“頂天”,也可“立地”,不只是在“高、大、上”的領域,在制造業的各個層面都應該有所作為,這就是“立地”——“智能制造就在我們身邊”。智能感知、認知是設備健康管理、故障診斷所必須的;大數據智能改善產品質量、故障診斷,以及對員工、企業、用戶的誠信管理;“無處不在”的高端智能產品創新制造模式,用戶參與設計的制造等等,這些都是智能制造可以深度發展的領域。
從早前的解決看視頻卡頓,到如今的智能推送。人工智能可以說需求出現的很早,但技術還處于“追趕”的階段。
如何能搶占戰略高地,解決人才缺口是第一要務。人工智能行業的火熱帶動了AI人才就業的興盛。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只有5萬人從事AI技術相關的工作——明顯少于美國的85萬,也只有英國和印度的三分之一。據有關專家估計,中國人工智能學科人才需求缺口每年接近100萬!薪酬高,人才競爭還未白熱化,讀人工智能專業正當時。
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倒逼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的設置亟須提速。
人工智能學科的發展,基于“新工科”思維拓展建設好人工智能專業。大學和企業的合作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面,同時,由于人工智能學科本身交叉復合的屬性,面向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培養具有較強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人工智能領域卓越工程人才就成為這個專業方向的目標。
為什么是陜西?
西安科教資源豐厚,現有普通高校63所,擁有各類科研機構3000多個,兩院院士60多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6萬人,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光電芯片、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等產業及重點項目發展勢頭良好。
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提出著力把西安打造成硬科技之都。而人工智能是未來最重要的技術,是創新的原始驅動力,是生產力中的核心生產力,必然是重點發展對象,包括西安交大、西電在內的高校都有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既有政府支持、又有人才后盾,人工智能學院必定能大有作為。
但需要很客觀的認識一點:陜西實力雖強,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卻較弱。人工智能,需要比“專業”更專業和系統的“學院”。
對于公眾,可能是在AlphaGo橫空出世以及人工智能2.0等熱詞的出現后才高度關注“人工智能”,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在這一領域卻是耕耘已久,于1990年成立我國第一個神經網絡研究中心,2003年成立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2004年設立智能信息處理博士點,2005年獲準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并建立智能信息處理創新團隊,同年,智能感知與計算實驗教學中心建立,經過多年的奮斗,西電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績斐然,在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也是全國唯一的智能領域國家級特色專業,同時也是國家重點學科、國家“211”重點建設學科。
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這些專業不同于傳統的工科方向,都屬于原來沒有的專業,是學科交叉的產物,即最近剛剛被提出來的新興工科專業——新工科,作為新工科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培養一流國際化人才為目的,以人工智能時代國家人才需求為指導,以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為參考,同時充分考慮西電在電路、信息處理上的學科優勢,團隊在信息處理應用、計算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方向上多年的研究積累和研究生培養經驗,在智能、通訊、數據等多學科交叉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創新地確立起了“國際先進+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培養體系用產學合作、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國際合作、本碩博銜接與協同的新工科方式,呈階梯式、有針對性地完成讓學生“會做、敢想、能創新”的培養,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創新”貫穿于學生的成長始終。
在此培養體系下,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畢業生,被稱為“智能三劍客”的西安蒜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少毅、“第九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金杰和“第十屆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孫其功;2015年CEC大數據優化競賽第一名,創立了西安圈體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周明星;2015年阿里巴巴天池大數據競賽第一名王露平……
到目前為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已經為我國培養了超2000名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國內外人工智能及互聯網領域的大小競賽均能看到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身影,創新創業的新銳弄潮兒中不乏本專業畢業的優秀學子,近五年,本科畢業生平均就業率超98%,2016年就業率為100%,騰訊、阿里巴巴、德州儀器、華為、中興、聯想、三星、美的、海信、康佳、步步高、科大訊飛等國際知名企業之中都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擔當重任。
人工智能學院系教育部直屬高校首個致力于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創新成果研發和高層次團隊培育的實體性學院,是對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而成立,而智能科學與技術是一門前沿交叉學科,是新工科,其本身就和其他學院的傳統學科有所區別,人工智能學院重點在“新”,將著力打造創新成果研發中心,探索人工智能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目前,美國、英國人工智能人才的薪資水平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互聯網精英人才。專家表示,我國企業中也有很多優秀的科研人員,他們并非來自國有科研院所,相關部門可對來自企業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加強激勵。陜西作為擁有科教資源眾多的大省,還需要有計劃、迅速地擴大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及早為未來大規模應用鋪路。(人民日報中央廚房·208坊 王姿予 王一)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微信公眾號2017年11月04日
AI火了,那AI專業呢?
在人工智能急速奔跑的當下,終于將迎來一群科班出身的小伙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成立教育部直屬高校首個人工智能學院,推動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和創新成果研發。人工智能是引領中國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除社會需求驅動外,人工智能學院還承擔著更大的責任與使命。
什么是人工智能?
“其實,從我們一睜眼,看圈刷博開始,就已經跟人工智能發生了聯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感知與圖像理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焦李成說。除了被授予國籍、能說會道的機器人索菲亞外,無人駕駛技術、語音識別等多領域人工智能的發展都讓人類“驚艷”。
人工智能并非只是無人機,阿爾法狗、無人駕駛、人工智能寫作、機器人等高大上的“黑科技”,也可以是美圖軟件、滴滴打車、快遞配送、語言翻譯、GPS導航、推送新聞等接地氣的APP。
智能制造既可“頂天”,也可“立地”,不只是在“高、大、上”的領域,在制造業的各個層面都應該有所作為,這就是“立地”——“智能制造就在我們身邊”。智能感知、認知是設備健康管理、故障診斷所必須的;大數據智能改善產品質量、故障診斷,以及對員工、企業、用戶的誠信管理;“無處不在”的高端智能產品創新制造模式,用戶參與設計的制造等等,這些都是智能制造可以深度發展的領域。
從早前的解決看視頻卡頓,到如今的智能推送。人工智能可以說需求出現的很早,但技術還處于“追趕”的階段。
如何能搶占戰略高地,解決人才缺口是第一要務。人工智能行業的火熱帶動了AI人才就業的興盛。一項調查顯示,中國只有5萬人從事AI技術相關的工作——明顯少于美國的85萬,也只有英國和印度的三分之一。據有關專家估計,中國人工智能學科人才需求缺口每年接近100萬!薪酬高,人才競爭還未白熱化,讀人工智能專業正當時。
對人才的迫切需求,倒逼人工智能領域一級學科的設置亟須提速。
人工智能學科的發展,基于“新工科”思維拓展建設好人工智能專業。大學和企業的合作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面,同時,由于人工智能學科本身交叉復合的屬性,面向智能時代的人才需求,培養具有較強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人工智能領域卓越工程人才就成為這個專業方向的目標。
為什么是陜西?
西安科教資源豐厚,現有普通高校63所,擁有各類科研機構3000多個,兩院院士60多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46萬人,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光電芯片、生物技術、航空航天等產業及重點項目發展勢頭良好。
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提出著力把西安打造成硬科技之都。而人工智能是未來最重要的技術,是創新的原始驅動力,是生產力中的核心生產力,必然是重點發展對象,包括西安交大、西電在內的高校都有一批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學者,既有政府支持、又有人才后盾,人工智能學院必定能大有作為。
但需要很客觀的認識一點:陜西實力雖強,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卻較弱。人工智能,需要比“專業”更專業和系統的“學院”。
對于公眾,可能是在AlphaGo橫空出世以及人工智能2.0等熱詞的出現后才高度關注“人工智能”,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在這一領域卻是耕耘已久,于1990年成立我國第一個神經網絡研究中心,2003年成立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所,2004年設立智能信息處理博士點,2005年獲準設立“智能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并建立智能信息處理創新團隊,同年,智能感知與計算實驗教學中心建立,經過多年的奮斗,西電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成績斐然,在2008年被評為國家級一類特色專業,也是全國唯一的智能領域國家級特色專業,同時也是國家重點學科、國家“211”重點建設學科。
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機器人、云計算等這些專業不同于傳統的工科方向,都屬于原來沒有的專業,是學科交叉的產物,即最近剛剛被提出來的新興工科專業——新工科,作為新工科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以培養一流國際化人才為目的,以人工智能時代國家人才需求為指導,以發達國家人才培養模式為參考,同時充分考慮西電在電路、信息處理上的學科優勢,團隊在信息處理應用、計算智能和機器學習等方向上多年的研究積累和研究生培養經驗,在智能、通訊、數據等多學科交叉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創新地確立起了“國際先進+西電特色”的本-碩-博一體化培養體系。培養體系用產學合作、產教融合、科教協同、國際合作、本碩博銜接與協同的新工科方式,呈階梯式、有針對性地完成讓學生“會做、敢想、能創新”的培養,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創新”貫穿于學生的成長始終。
在此培養體系下,涌現了一大批優秀畢業生,被稱為“智能三劍客”的西安蒜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楊少毅、“第九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金杰和“第十屆全國大學生年度人物”孫其功;2015年CEC大數據優化競賽第一名,創立了西安圈體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周明星;2015年阿里巴巴天池大數據競賽第一名王露平……
到目前為止,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已經為我國培養了超2000名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國內外人工智能及互聯網領域的大小競賽均能看到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的身影,創新創業的新銳弄潮兒中不乏本專業畢業的優秀學子,近五年,本科畢業生平均就業率超98%,2016年就業率為100%,騰訊、阿里巴巴、德州儀器、華為、中興、聯想、三星、美的、海信、康佳、步步高、科大訊飛等國際知名企業之中都有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畢業生擔當重任。
人工智能學院系教育部直屬高校首個致力于人工智能領域高端人才培養、創新成果研發和高層次團隊培育的實體性學院,是對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面對前所未有的機遇而成立,而智能科學與技術是一門前沿交叉學科,是新工科,其本身就和其他學院的傳統學科有所區別,人工智能學院重點在“新”,將著力打造創新成果研發中心,探索人工智能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目前,美國、英國人工智能人才的薪資水平已經遠遠超過傳統的互聯網精英人才。專家表示,我國企業中也有很多優秀的科研人員,他們并非來自國有科研院所,相關部門可對來自企業的人工智能領域人才加強激勵。陜西作為擁有科教資源眾多的大省,還需要有計劃、迅速地擴大人工智能高水平人才的培養,及早為未來大規模應用鋪路。(人民日報中央廚房·208坊 王姿予 王一)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微信公眾號2017年11月04日